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96W TCFA

JTWC在昨夜已對菲律賓以東的96W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但從今早的衛星雲圖觀察,對流組織稍比昨日轉差,相信仍需一段時間才能增強為熱帶低氣壓

而移動路徑方面,96W過去大致向西北移動,而數值預報一致支持會漸轉北移,而關島北面亦有低壓發展,長遠不排除與96W發生蕂原效應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網站暫停服務

由於新浪伺服器及110MB伺服器由多個星期前起,至今仍未能正常運作,因此網站服務被迫停止,預計最快在9月份,冬季前會恢復正常服務。

若在新浪伺服器仍未恢復正常期間,有熱帶氣旋吹襲香港,網主會在此網誌發佈警告信號及風暴消息,大家可透過http://98.to/mobs/或http://modernobs.blogspot.com/進入本網誌。

感謝各位對本網的不離不棄!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天文台台長李本瀅退休


貌似多啦A夢的現任天文台台長李本瀅退休將於明天退休,完成短短2年具挑戰的任務。

在2009風季當中有之差一點點有10號風球的莫拉菲,還有禿頭王浪卡都令人較有印象。

同時亦有一些失敗的預測,例如2010的鮎魚。

然而,新台長岑智明接任後,應該能將沉悶了2年的台長網誌帶來一點生氣。

展望,經歷了平淡的2010風季後,不少預測都指今年風季較為熱鬧, 在新台長上任後,究竟他的處事作風是怎麼樣呢?就讓大家拭目以待啦!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香港市區及新界的冬季

相信大家都知道香港市區的熱島效應情況嚴重,2008年理工大學的一項調查指出,本港市區與郊區在冬季晚間的溫度,平均相差七至八度。當中以旺角及銅鑼灣為重災區,夜間可跟郊區相差最高達十二度。

其實熱島效應的成因大家已很熟悉,同時亦有目共睹,猶如石屎怪物的巨型屏風樓,無論在市區或新界也越來越容易找到。市區鬧市的樓宇密度極高,再加上外圍被屏風樓包圍著,市內的空氣流通便更差,夜間大廈石屎釋放出的能量沒有被足夠的植物吸收,於是整個區域內的降溫速度便比郊區顯著地慢,形成熱島效應。

因此,在冬季的夜間裡,特別在風勢微弱,適合進行幅射冷卻的時候,市區往往比新界高出幾度,甚至十幾度,這情況十分常見。



就以本年1月5日為例(上圖),當日早上本港正受和緩至清勁偏北風影響,而新界低溫普遍只有9至12度,惟獨尖沙咀及香港島仍達到14度左右,這某程度上亦反映出熱島效應的存在。

不過,造成這次市區與新界的溫差的成因,不只是熱島效應,或許還存在一些地理環境因素。這個地理環境因素是指位於元朗及荃灣交界,香港最高的山峰,大帽山。

由於這股冷空氣(1月3日至5日的一股)不夠深厚,因此冷空氣向南擴展時受到大帽山所阻隔,使冷空氣不能完全滲入市區。因此1月3日至5日期間即使新界廣泛地區也持續寒冷,但市區的溫度卻無法解至寒冷水平,幸好這次天文台也應因新界在日間也持續寒冷,而發出了寒冷天氣警告,這兩三天的寒冷天氣警告似乎可稱為「新界寒冷天氣警告」吧。

由以上可見,香港市區的冬季,受著地型及熱島效應兩個因素影響,因此往往較難出現新界的嚴寒低溫。

至於近期天氣方面,受到北方持續南下的冷空氣影響,華南在未來十天也會維持著低溫天氣,天文台今日更預測未來七天早上的氣溫也維持在12度或以下(下圖),除了在2008年1至2月經常出現外,這情況實在不常見,看看寒冷天氣會否持續得更長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