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森剛剛遠去,又打風?
無錯,的確又打風
熱帶氣旋04W 會於本周中期影響廣東沿岸地區
到底最後會打到幾大風?
我實在答吾到
只能說今次的條件比康森好好多
熱帶氣旋04W 對本港未來的天氣會構成明顯的影響
大家要密切留意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酷熱天氣警告
本網在最近一兩月修訂了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準則,新的準則是預測酷熱指數上升至超過40(即達危險級別)。
這樣的修訂是希望使警告信號更能符合所有人的實際需要。
酷熱指數是根據空氣溫度及相對濕度而計算出來的數據,這樣可使人更清楚知道目前身體所感受到的真正溫度,因此酷熱天氣警告更能在任何有需要的時候也能提醒市民要提防中暑。
從酷熱指數表中可看出,當溫度及相對濕度同時較高的時候,酷熱指數也會較高,但當溫度高及乾燥的天氣下,酷熱指數並不太高。所以,除了溫度外,相對濕度的高低對於酷熱指數有重要的決定,也就是決定了本網是否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踏入七月,華南氣溫持續偏高,天文台在過去多天的大部份時間也發出酷熱天氣警告,連續六天所錄得的最低氣溫也超過28.0度:
7月3日最低氣溫28.3
7月4日最低氣溫28.7
7月5日最低氣溫28.6 最高氣溫33.0
7月6日最低氣溫28.8
7月7日最低氣溫28.9
7月8日最低氣溫28.4 最高氣溫33.6
雖然只有7月5日及8日的最高氣溫達酷熱水平(達33.0度),但各天的酷熱指數也接近或超過40,因此本網的酷熱天氣警告已由7月2日下午16:25開始一直生效至今,已連續發出了8天,預計還會繼續生效至週末。
酷熱天氣警告的準則不宜訂得太寬鬆或嚴謹,否則都不能使酷熱天氣警告對市民達至最理想的作用。
香港天文台目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準則是要市區氣溫達至33度。但在去年及前年,由於出現多次天文台總部的氣溫超過33.0度也不發出警告的情況,才使人察覺到原來天文台發酷熱警告的實際準則並非這麼簡單。
記得去年夏季,有天文台科學主任曾公開表示她們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時,會同時考慮氣溫、相對濕度及平均風速的因素。而在一份天文台的技術報告文件中,提及到淨有效溫度(Net Effective Temperature)
Net Effective Temperature = 37 - (37-T)/(0.68 - 0.0014RH + 1/(1.76+1.4v0.75) ) - 0.29T(1-0.01RH)
這份報告及其他的技術報告一同指出,當WSI(Weather Stress Index)達97.5%,即最高淨有效溫度達29.0度或以上,天文台便會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但矛盾的是,查看過往天氣及警告紀錄,天文台大部份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日子中,最高淨有效溫度也在29.0度以下,因此最高淨有效溫度或者並非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最佳準則。
時至今日,天文台台長已由林超英變為李本瀅。從去年風季的觀察可看出,李本瀅發警告時較林超英稍稍鬆手,目前天文台內部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機制,相信只有在天文台內工作的人才可清楚知道。
說到底,或許天文台如何發出酷熱天氣警告也不重要,最重要是大家根據自己身體所感受到的冷熱,作出適當措施,例如不要即使在烈日當空的天氣下,也強迫自己繼續堅持下去,不作休息。
就算沒有酷熱天氣警告,大家也要按照當日的天氣及自己的身體能力,以決定採取什麼活動及措施。大家不應該過於依靠天文台的警告而生活吧,天氣警告只是對大家的一種提示,亦協助了天文台盡好它以市民安全為先的負任。
這樣的修訂是希望使警告信號更能符合所有人的實際需要。
酷熱指數是根據空氣溫度及相對濕度而計算出來的數據,這樣可使人更清楚知道目前身體所感受到的真正溫度,因此酷熱天氣警告更能在任何有需要的時候也能提醒市民要提防中暑。
從酷熱指數表中可看出,當溫度及相對濕度同時較高的時候,酷熱指數也會較高,但當溫度高及乾燥的天氣下,酷熱指數並不太高。所以,除了溫度外,相對濕度的高低對於酷熱指數有重要的決定,也就是決定了本網是否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踏入七月,華南氣溫持續偏高,天文台在過去多天的大部份時間也發出酷熱天氣警告,連續六天所錄得的最低氣溫也超過28.0度:
7月3日最低氣溫28.3
7月4日最低氣溫28.7
7月5日最低氣溫28.6 最高氣溫33.0
7月6日最低氣溫28.8
7月7日最低氣溫28.9
7月8日最低氣溫28.4 最高氣溫33.6
雖然只有7月5日及8日的最高氣溫達酷熱水平(達33.0度),但各天的酷熱指數也接近或超過40,因此本網的酷熱天氣警告已由7月2日下午16:25開始一直生效至今,已連續發出了8天,預計還會繼續生效至週末。
酷熱天氣警告的準則不宜訂得太寬鬆或嚴謹,否則都不能使酷熱天氣警告對市民達至最理想的作用。
香港天文台目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準則是要市區氣溫達至33度。但在去年及前年,由於出現多次天文台總部的氣溫超過33.0度也不發出警告的情況,才使人察覺到原來天文台發酷熱警告的實際準則並非這麼簡單。
記得去年夏季,有天文台科學主任曾公開表示她們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時,會同時考慮氣溫、相對濕度及平均風速的因素。而在一份天文台的技術報告文件中,提及到淨有效溫度(Net Effective Temperature)
Net Effective Temperature = 37 - (37-T)/(0.68 - 0.0014RH + 1/(1.76+1.4v0.75) ) - 0.29T(1-0.01RH)
這份報告及其他的技術報告一同指出,當WSI(Weather Stress Index)達97.5%,即最高淨有效溫度達29.0度或以上,天文台便會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但矛盾的是,查看過往天氣及警告紀錄,天文台大部份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日子中,最高淨有效溫度也在29.0度以下,因此最高淨有效溫度或者並非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最佳準則。
時至今日,天文台台長已由林超英變為李本瀅。從去年風季的觀察可看出,李本瀅發警告時較林超英稍稍鬆手,目前天文台內部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機制,相信只有在天文台內工作的人才可清楚知道。
說到底,或許天文台如何發出酷熱天氣警告也不重要,最重要是大家根據自己身體所感受到的冷熱,作出適當措施,例如不要即使在烈日當空的天氣下,也強迫自己繼續堅持下去,不作休息。
就算沒有酷熱天氣警告,大家也要按照當日的天氣及自己的身體能力,以決定採取什麼活動及措施。大家不應該過於依靠天文台的警告而生活吧,天氣警告只是對大家的一種提示,亦協助了天文台盡好它以市民安全為先的負任。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百變新加坡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西北太平洋一片沉寂
首先多謝網主lego 給我這個寶貴的機會在這裏寫Blog,本人感到非常榮幸
今年至今西北太平洋一片沉寂,只有熱帶風暴奧麥斯在三月下旬生成。
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生成量大幅偏低
原因之一是因為今年年初發生厄爾尼諾現象
三十天平均南方濤動指數一度跌至負二十幾
東太平洋的暖水十分盛行
反之,西北太平洋的水溫卻明顯偏低
因此,熱帶擾動的生成量不多,更別提熱帶氣旋了
此外,今年至今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偏南,長期處於低緯度
令熱帶氣旋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不過,自四月下旬開始,三十天平均南方濤動指數開始回歸正值
東太平洋的暖水已完全消失,並有中等強度的冷水發展。
拉尼娜現象漸漸發展,預料其會一直加強
由於西北太平洋的水溫回歸正常的數值,水溫漸漸提升及副熱帶高壓有所北抬
預料二零一零年的第二個命名熱帶氣旋將會於七月中旬後期生成
影響本港的熱帶氣旋則於七月下旬左右出現
今年的經向環流十分明顯,冷空氣不斷東移南下
冷源開始不足以令冷空氣繼續南下
大概在八月左右便會開始轉向緯向環流
副熱帶高壓將會北抬
由於拉尼娜現象漸漸發展,預料副熱帶高壓將會偏強
偏北偏強的副熱帶高壓或能夠引導遠洋的熱帶氣旋進入南中國海
本港今年的風季
初期應該不太理想
慢慢應該會轉好
九月份應該是戲肉
屆時有機會有熱帶氣旋進入南中國海,並於廣東沿岸登陸
(長期的預測只供參考,不宜盡信)
今年至今西北太平洋一片沉寂,只有熱帶風暴奧麥斯在三月下旬生成。
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生成量大幅偏低
原因之一是因為今年年初發生厄爾尼諾現象
三十天平均南方濤動指數一度跌至負二十幾
東太平洋的暖水十分盛行
反之,西北太平洋的水溫卻明顯偏低
因此,熱帶擾動的生成量不多,更別提熱帶氣旋了
此外,今年至今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偏南,長期處於低緯度
令熱帶氣旋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不過,自四月下旬開始,三十天平均南方濤動指數開始回歸正值
東太平洋的暖水已完全消失,並有中等強度的冷水發展。
拉尼娜現象漸漸發展,預料其會一直加強
由於西北太平洋的水溫回歸正常的數值,水溫漸漸提升及副熱帶高壓有所北抬
預料二零一零年的第二個命名熱帶氣旋將會於七月中旬後期生成
影響本港的熱帶氣旋則於七月下旬左右出現
今年的經向環流十分明顯,冷空氣不斷東移南下
冷源開始不足以令冷空氣繼續南下
大概在八月左右便會開始轉向緯向環流
副熱帶高壓將會北抬
由於拉尼娜現象漸漸發展,預料副熱帶高壓將會偏強
偏北偏強的副熱帶高壓或能夠引導遠洋的熱帶氣旋進入南中國海
本港今年的風季
初期應該不太理想
慢慢應該會轉好
九月份應該是戲肉
屆時有機會有熱帶氣旋進入南中國海,並於廣東沿岸登陸
(長期的預測只供參考,不宜盡信)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陰涼的初夏
剛過去的六月較正常多雲,加上月初受北方的冷空氣南侵影響,令整個月的平均氣溫比正常偏低了(截至6月29日偏低了0.8度)。因此,整個月也沒有出現特別炎熱的日子,截至6月21日天文台高溫才首次達到32.0度。
但是,由於整個月大部份日子也多雲有雨,相對濕度自然較高,所以即使氣溫受降雨影響而下降了,我們仍感覺到十分翳焗,身體上像有層薄薄的水覆蓋著皮膚,排不到汗,散不到熱,那種感覺比起天晴酷熱那時更要難受,不知大家有沒有同感。
雨水可為大地降溫,但長時間天陰沒有陽光,天氣潮濕,卻會影響身體散熱,所以我特別不喜歡春季及初夏這麼潮濕的日子。
另外,雖然這個六月沒有出現酷熱的日子,但卻有5日熱夜日子(最低氣溫達28.0度的日子),比氣侯平均多了2,3天。

●上圖由香港天文台製作
熱夜的成因可主要歸咎於城市化導致的熱島效應日趨嚴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應不大。
天文台總部位於尖沙咀這市區核心地帶,密集式的高樓大廈降低了整個區域在夜間的散熱能力,即使到了清晨時份氣溫仍高於28度,這情況的出現在近30,40年日趨頻密(見上圖),很多上年紀的人士也稱在年少時代的夏天也很舒服,不像現時必須每天開冷氣(當然數十年前冷氣仍未盛行,最多只能用扇)
事實上資料紀錄證明了無論酷熱或熱夜日子數目比上世紀初也上升了,而去年十月李本瀅在港台節目上表示了本世紀末香港便可能再沒有寒冷日子。
不過,近六年的寒冷日數較前十多年有所回升,雖然六年的數據不能代表什麼,但若果未來的年份寒冷日數不按天文台那預測般下降,甚至繼續回升,而酷熱日子則繼續上升,那是否意味著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而不是越來越熱的天氣...
可能想得太多了吧,但其實是值得繼續研究呢
但是,由於整個月大部份日子也多雲有雨,相對濕度自然較高,所以即使氣溫受降雨影響而下降了,我們仍感覺到十分翳焗,身體上像有層薄薄的水覆蓋著皮膚,排不到汗,散不到熱,那種感覺比起天晴酷熱那時更要難受,不知大家有沒有同感。
雨水可為大地降溫,但長時間天陰沒有陽光,天氣潮濕,卻會影響身體散熱,所以我特別不喜歡春季及初夏這麼潮濕的日子。
另外,雖然這個六月沒有出現酷熱的日子,但卻有5日熱夜日子(最低氣溫達28.0度的日子),比氣侯平均多了2,3天。

●上圖由香港天文台製作
熱夜的成因可主要歸咎於城市化導致的熱島效應日趨嚴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應不大。
天文台總部位於尖沙咀這市區核心地帶,密集式的高樓大廈降低了整個區域在夜間的散熱能力,即使到了清晨時份氣溫仍高於28度,這情況的出現在近30,40年日趨頻密(見上圖),很多上年紀的人士也稱在年少時代的夏天也很舒服,不像現時必須每天開冷氣(當然數十年前冷氣仍未盛行,最多只能用扇)
事實上資料紀錄證明了無論酷熱或熱夜日子數目比上世紀初也上升了,而去年十月李本瀅在港台節目上表示了本世紀末香港便可能再沒有寒冷日子。
不過,近六年的寒冷日數較前十多年有所回升,雖然六年的數據不能代表什麼,但若果未來的年份寒冷日數不按天文台那預測般下降,甚至繼續回升,而酷熱日子則繼續上升,那是否意味著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而不是越來越熱的天氣...
可能想得太多了吧,但其實是值得繼續研究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