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在最近一兩月修訂了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準則,新的準則是預測酷熱指數上升至超過40(即達危險級別)。
這樣的修訂是希望使警告信號更能符合所有人的實際需要。
酷熱指數是根據空氣溫度及相對濕度而計算出來的數據,這樣可使人更清楚知道目前身體所感受到的真正溫度,因此酷熱天氣警告更能在任何有需要的時候也能提醒市民要提防中暑。
從酷熱指數表中可看出,當溫度及相對濕度同時較高的時候,酷熱指數也會較高,但當溫度高及乾燥的天氣下,酷熱指數並不太高。所以,除了溫度外,相對濕度的高低對於酷熱指數有重要的決定,也就是決定了本網是否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踏入七月,華南氣溫持續偏高,天文台在過去多天的大部份時間也發出酷熱天氣警告,連續六天所錄得的最低氣溫也超過28.0度:
7月3日最低氣溫28.3
7月4日最低氣溫28.7
7月5日最低氣溫28.6 最高氣溫33.0
7月6日最低氣溫28.8
7月7日最低氣溫28.9
7月8日最低氣溫28.4 最高氣溫33.6
雖然只有7月5日及8日的最高氣溫達酷熱水平(達33.0度),但各天的酷熱指數也接近或超過40,因此本網的酷熱天氣警告已由7月2日下午16:25開始一直生效至今,已連續發出了8天,預計還會繼續生效至週末。
酷熱天氣警告的準則不宜訂得太寬鬆或嚴謹,否則都不能使酷熱天氣警告對市民達至最理想的作用。
香港天文台目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準則是要市區氣溫達至33度。但在去年及前年,由於出現多次天文台總部的氣溫超過33.0度也不發出警告的情況,才使人察覺到原來天文台發酷熱警告的實際準則並非這麼簡單。
記得去年夏季,有天文台科學主任曾公開表示她們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時,會同時考慮氣溫、相對濕度及平均風速的因素。而在一份天文台的技術報告文件中,提及到淨有效溫度(Net Effective Temperature)
Net Effective Temperature = 37 - (37-T)/(0.68 - 0.0014RH + 1/(1.76+1.4v0.75) ) - 0.29T(1-0.01RH)
這份報告及其他的技術報告一同指出,當WSI(Weather Stress Index)達97.5%,即最高淨有效溫度達29.0度或以上,天文台便會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但矛盾的是,查看過往天氣及警告紀錄,天文台大部份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日子中,最高淨有效溫度也在29.0度以下,因此最高淨有效溫度或者並非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最佳準則。
時至今日,天文台台長已由林超英變為李本瀅。從去年風季的觀察可看出,李本瀅發警告時較林超英稍稍鬆手,目前天文台內部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機制,相信只有在天文台內工作的人才可清楚知道。
說到底,或許天文台如何發出酷熱天氣警告也不重要,最重要是大家根據自己身體所感受到的冷熱,作出適當措施,例如不要即使在烈日當空的天氣下,也強迫自己繼續堅持下去,不作休息。
就算沒有酷熱天氣警告,大家也要按照當日的天氣及自己的身體能力,以決定採取什麼活動及措施。大家不應該過於依靠天文台的警告而生活吧,天氣警告只是對大家的一種提示,亦協助了天文台盡好它以市民安全為先的負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